给被告发公告了。 |
高智发明(Intellectual Ventures)是一家颇具争议的公司。这家世界最大的专利聚合公司之一,拥有40000多件正在产生效益的专利池,60多亿美元的投资承诺以及30多亿美元的业务收入,却被批评是专利套汇公司。
这家由前微软首席技术官内森•梅尔沃德(Nathan Myhrvold)和前首席架构师爱德华•荣格(Edward Jung)等创立的专利公司,由硅谷的许多科技企业投资,并通过他们建立庞大的专利网络。
它从全世界各地购买专利,建立自己的专利库。一些遭遇专利侵权诉讼的大型企业则通过高智发明购买专利许可,建立自己的防御体系,还有一些公司则通过购买高智发明的专利许可去起诉其他企业。
尽管其商业模式遭人诟病,但高智发明却在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市场找到了足够重要的市场空间。值得一提的是,两年前柯达公司向包括高智发明、苹果、三星、华为等在内的12家企业组成的财团出售数字成像的专利。该案是华为在美国本土迄今为止做过的唯一一单专利交易。
荣格在西雅图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如何合理规避风险,通过专利交易建立开拓海外市场的基础,需要精确的战略。未来五年内,在中国进行专利技术相关的商业投资是个好时机。
对其商业模式的争议,荣格认为,公众只关注到高智发明在诉讼执行这部分的业务,实际上高智发明不仅购买专利,也有许多自己的发明专利,还和超过500家机构开展合作。
中国的专利市场
《21世纪》:在中国,你觉得哪些领域的专利技术是未来具有商业价值的?你们在中国与哪些领域的机构有合作?
荣格:在中国,基础科学领域涌现了许多知识产权,比如材料科学、无线电和半导体、化学等,在这些领域中国的知识产权越来越强。当然,这些都是研发的自然结果,要从中获得(商业)价值则是另外的事。
在美国,能从这些知识产权中找到价值,是因为有大量的跨国公司在此基础上生产产品,并且在全球分销获利,也有很多初创公司往往拥有很多颠覆式的创造发明,同时还有大量中小企业在供应链和制造环节创造新价值。
在中国,这些发明创造从研发转移到实际能创造价值的公司处,过程并不通畅。而这是中国未来可以发现巨大价值的地方,即创造更多更好的机制,推动这些前沿想法转移到对经济更有利的地方。
我想,这是在中国市场可以创造更大价值的地方,也就是将正在涌现的发明创造和不断增长的商业之间做一个连接。
《21世纪》:目前你们把中国市场主要当作专利来源国,还是出售专利许可的庞大市场?
荣格:我们认为任何一个地区都有三种不同的功能:创造发明的来源、产品生产以及消费。中国最初对我们来说主要是产品生产地,现在逐渐转变成消费国以及创造发明的来源。
我们会支持发明者的工作,给他们提供一些启动资金。和大多数“孵化器”不同的是,我们的支持更加长线,一开始不指望他们建立一家公司。现在我们还没有从中国市场购买过专利。不过,我觉得现在到未来五年内,在中国进行专利技术相关的商业投资是个好时机。
《21世纪》:你觉得在亚洲,是否有可能出现另一个和你们类似的专利巨头公司?
荣格:现在在亚洲尤其在中国,已经有人开始在这一领域建立新的商业。韩国和日本也有。我们和很多人聊过,不少人有兴趣在中国建立专利方面的基金,或者一些发明机构等。基本上,我是乐见这一趋势的。
不过,一个公司仅局限于本土是很难做成这种专利机构的。如果不是一个全球化的机构,创造发明的商业价值会相对低很多,因为你就没有太多机会进行专利方面的交易,因此成为一家跨国的专利机构非常重要。
中企跨境投资的专利布局
《21世纪》:在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投资的时候,专利布局有多重要?
荣格:现在的局面是,大型公司通常相互向对方提供专利许可,相互可能无需支付什么,而只是一种交换。对中国公司来说,如果希望进入跨境交易领域,就必须做同样的事情。他们需要有可以交换的东西,最初他们可能用现金交易换来知识产权,但他们必须逐渐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仓库。一些公司通过收购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体系,比如联想;另一些公司则通过内部产出自己的知识产权,从而形成专利布局,比如华为。大部分中国公司目前还没有大量在这些专利基础上进行交易,这或许是下一步。
《21世纪》:即便美国国家安全审查很严格,仍然有路径绕开从而进行专利交易?
荣格:是的,当然你要看不同的情况。你需要有一定的战略,向有关部门提供证明。目前来看,对中国企业来说,由于国家安全审查的问题,很难在美国市场成功进行专利交易。而在中国,目前却没有一个类似的严苛规定来控制美国企业,如果有的话,则有条件进行跨国的专利交易。我们需要携手促成一些双边合作。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过早客微信公众号:guozaoke • 过早客新浪微博:@过早客 • 广告投放合作微信:fullygroup50 鄂ICP备2021016276号-2 •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1446号